宁水集团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4-16 10:47

宁水集团(603700)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供给需求稳步改善,各地招投标项目按计划恢复开展。政府出台多项利好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客户对订单的需求提升。随着社会经济恢复常态化运行,公司上下凝心聚力,砥砺前行,抓住宏观环境恢复的契机进行有力的市场开拓,激发市场活力,持续夯实领先地位。报告期内,公司全体上下勠力同心,营业收入实现新高,为178,919.8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06%;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3,126.2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6%。其中,智能水表销售收入107,094.85万元,同比增长15.30%,占2023年主营业务收入的59.86%。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在报告期内海外市场增长势头迅猛,实现营业收入31,996.11万元,同比增长29.92%。

2023年整体市场环境回暖,但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一方面,受宏观环境影响,房地产低迷,地方财政持续紧缺,一定程度上影响行业需求高速释放。另一方面,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行业内集中度较低,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报告期内整机价格不断下滑,产品利润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

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公司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踔厉奋发开新局,基于“三步走”的战略路径,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以“聚焦核心、巩固根基”作为经营发展的重点方向,加强对传统核心业务的重视程度,巩固传统计量领域优势,激活存量增长动力。同时,公司加强对新业务板块的投入,有效利用资源发挥协同效应,开辟新的增长发展曲线。全年来看,公司在各版块均取得一定进展:

(一)产品持续迭代升级,全力激发市场活力,巩固传统计量优势

在传统计量领域,公司紧扣市场需求,与一线销售团队构建紧密沟通机制,快速响应,打造核心优势产品,持续推进迭代升级与技术突破。产品零部件采取国产化替代,高效降本为公司盈利能力争取空间。针对小口径超声水表、电磁水表、优饮水、农村市场等特定产品,公司成立专题进行快速优化研发。智能1.0领域,为应对同质化竞争,公司不断提高机电转换效率,加强流量性能稳定,提升产品防水性能,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推出海外适用的专有智能1.0产品线;超声水表领域,公司针对不同材质进行相应研发,口径范围全覆盖,打造超声水表全系列产品,同时面向海外市场进行定向开发,加大国际市场的研发投入;电磁水表领域,公司主要对产品稳定性进行改进与提升,同时不断提升通讯可靠性,满足客户多样化定制需求。其中,2023年8月,公司“基于NB-IoT的智能水表”获评“华中数控(300161)杯”全国机械工业产品质量创新大赛银奖。

业务拓展方面,报告期内公司紧抓表计市场机遇,软硬件结合,聚焦核心客户资源,巩固战略级重要市场,促进规模量级业务的稳健发展。公司精准实施市场细分,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与解决方案,抓住市场机遇进行渠道下沉,特别是华北、浙闽等地区,在报告期内取得了亮眼的成绩。招投标方面,公司在北京、合肥、天津、上海、成都、重庆等多个市场均成功中标千万级项目。针对高品质供水、农改水、集采等特定市场,公司不断开拓布局,取得重要突破。在智能2.0产品领域,总体营收同比增长超50%。超声波水表中标上海、西安、沈阳、贵州、包头等多地项目,电磁水表中标上海、沈阳等项目,加速抢占市场。此外,为进一步增强解决方案的粘性与完整性,销售团队同步做好抄收软件平台的推广与应用。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综合抄表云平台拥有近800万台在线水表,覆盖水司客户近1,100家与物业等其他客户近800家。

(二)海外市场与热量表领域快速发力,外贸营收创新高

2023年公司重视并加速海外市场业务拓展,外贸销售乘势而上、快速发力,全年营收跃过3亿元大关,带领智能表“跨出”国门。尤其是在亚太、非洲、中东地区营收快速增长,其中,亚太区域营收同比增长超60%。热量表领域,2023年公司热量表发力明显,总营收超4,500万元,同比增长超45%。主要产品为超声热量小表,营收同比增长超40%。此外,2023年2月,公司成功入选由浙江省商务厅颁布的“浙江省第四批内外贸一体化‘领跑者’企业培育名单”,打造全球化营销网络和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国际化业务,构建内外贸协同发展新格局。

(三)积极拥抱水务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深耕智慧水务领域

近年来公司深度聚焦新业务领域,将城市供水管网的精细化运维管理作为核心业务,通过管网DMA分区计量和漏损控制、管道在线监测和预警、管道不停运带压检测、管道非开挖修复四个方面对供水管网核心问题进行全方位赋能。报告期内,公司加速产品开发进度,供水管网漏损控制DMA分区计量系统、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等产品开发进入测试阶段,噪音相关仪等硬件设备投入批量生产,在10余个地区开展实地试用。2023年9月,公司申报的“用于供水管网探测和定位的噪声相关仪”“高精度多声道超声水表DMA分区计量管理系统”项目荣获“合力杯”第二届全国机械工业产品质量创新大赛优秀奖。11月,公司“基于智能水表的智慧水务大数据应用”项目荣获由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的移动物联网应用案例名单。

报告期内,公司同样积极开展新业务板块的市场推广,精准对接洽谈,强化项目落地,实现多个试点标杆应用场景,同时探索企事业单位、高校等其他客户群体的新业务合作模式。2023年智能3.0产品在长春、深圳、珠海、宁波等地稳步推进试点试用,此外新增拓展8个智慧水务项目与10个管道检测和非开挖修复项目,并有序推进实施6个智慧水务项目与8个管道检测和非开挖修复项目。

(四)全面提升生产管理数字化能力,加强供应能力与品质管理

报告期内,公司在供应能力、产品降本、生产过程信息化等多方面均开展了大量工作,实现提升与改善。公司推进新老产线设备全面实现自动化改造,加速落实并提升公司各生产厂全产业链的高效利用率。通过持续优化场地、空间、设备等生产布局,提升产能柔性,快速释放产能需求,保障供应能力,2023年公司配备产能已达1,400万台。2023年2月,公司顺利入选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国家级绿色工厂名单”。

公司采购端基于严品控的要求,以产品降本、保供交付为核心目标,持续完善全供应链条配置。通过不断优化供方管控机制,健全合理的供应商梯队,完善供方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产业链协同,以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报告期内行业竞争激烈,对产品利润一定程度上造成挤压,公司通过多种方式努力进行降本,如根据市场行情议价,招投标集中采购,开发新供方调整份额等。

此外,公司在报告期内进一步全面提升生产管理过程信息化能力,引进智能生产设备、智能仓储系统,完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推动生产持续向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迈进。依托于MES系统,公司积极推进精益生产,持续致力于数字化智能制造系统的深度融合。

(五)产业联动多项战略合作落地,发挥引领价值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与全球领先的水技术公司赛莱默(中国)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形成产品与技术互补、资源共享,未来双方将在科学水输送、水计量、水处理和管网安全运营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助力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趋势推动,行业合作模式逐步呈现新业态。在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推动合资公司南京紫瑞、汇锦智慧业务的开展,加深双方合作。除传统水计量领域以外,逐步向智慧水务领域拓展,打造应用场景。2023年12月,公司与邯郸市格润科技有限公司合资成立邯郸市宁水物联技术有限公司,进一步加强公司在华北地区影响力。

同时,公司也始终发挥自身价值与行业引领作用,围绕广大供水企业的需求及痛点实现产品与服务的精益求精,为水计量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增添活力。报告期内,公司承办了“2023(第六届)长三角三省一市一体化城镇供水合作发展论坛”与“第三届自来水水表和阀门选型与管理研修班”,为行业提供了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平台。

(六)动态完善组织架构,切实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全方位加强内部运营效率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完善业务信息系统,从技术、销售、采购到生产,优化升级ERP、OA、SRM、WMS、CRM、MES等系统,实现各大信息平台有效融合,覆盖企业经营全过程,跨越式提升企业内部信息化水平与经营管理效率。

公司始终通过信息化项目建设、体系与制度稽查、人才团队打造、财务管理赋能来保障公司运营与管理优势,助力各项管理效率得到提升。基于深化卓越绩效模式的目标,公司于2023年6月正式启动推进六西格玛相关项目,改善确立了覆盖研发、生产、销售的全价值课题,并于12月顺利落幕,进一步激活公司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2024年2月,公司为加快新技术的创新研发,同时明确职责划分,加强公司品控管理、提升客户满意度,新增“水务技术中心”与“品质中心”,进一步动态完善组织架构。

(七)党建引领,文化铸魂,奋楫促进高质量发展

公司高度重视党风与企业文化建设,以党建引领企业做优做大做强。2023年4月,公司荣获“2021-2022年度全国机械行业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单位”。5月,公司党委荣获“五星级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6月,公司党委召开换届选举暨(集团更名后)第一次党员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委员会委员。

公司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打造与员工归属感的建立。报告期内,围绕最新战略发展方向,公司全面梳理并更新使命、愿景、价值观等文化要素,进一步提升员工对公司六十余年文化积淀与未来长期战略发展目标的认知与理解,增强团队凝聚力,推动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经营,助力高质量发展。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1、2023年行业发展相关影响因素

2023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转型升级积极推进,供给需求稳步改善,外贸保持增长态势,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但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国内多重考验,国内经济发展仍然面临压力,受到房地产发展疲软与地方财政紧缺等因素影响,行业需求难以得到高速释放。

(1)国民经济回暖,制造业需求待进一步释放

2023年国民经济回升向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增速比2022年上升2.2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4.3%,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

但从制造业整体情况来看,需求仍待进一步释放。自2023年第二季度起,制造业PMI指数呈下降趋势且低于临界点,虽在第三季度有所回升但在第四季度下降且续低于临界点,反映出从第二季度开始生产经营景气水平处于偏低水平,生产需求整体偏缓。

(2)基建投资推动产业改造升级,房地产疲软与地方财政紧缺导致需求难以高速释放

根据国家统计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9%,全国共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7万个,共完成投资近2,400亿元,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水利建设全面提速,同比增长10.1%,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优于2022年。然而,我国房地产行业在报告期内持续低迷,202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9.6%,12月国房景气指数仅为93.36,降至全年最低。房地产不景气,发展整体信心不足,预计将持续影响新表增量。

此外,根据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报告期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40.74万亿元,部分地方政府可能出现债务风险、财政危机,对专项资金的释放、政策的快速有效落地造成一定影响。

(3)外贸保持增长态势,自主品牌的出口明显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进出口总额较2022年同比增长0.2%,出口增长0.6%。其中,产业配套和集成能力的装备制造业实现出口总额13.47万亿元,增长2.8%,民营企业合计进出口22.36万亿元,增长6.3%,民营企业出口规模不断壮大。

(4)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产品同质化严重

报告期内,行业仍然较为分散,集中度较低,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表计产品逐渐走向成熟化与标准化,产品竞争激烈,同质化加剧,报告期内智能表整机价格下滑约5.30%,对产品利润造成一定挤压。2023年11月,中国计量协会水表工作委员会发布《关于共同维护水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倡议》,指出低价策略对行业长期高质量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呼吁业内企业树立行业发展的大局意识,抵制不正当低价竞争,逐步改善行业竞争态势。

2、2023年行业发展相关政策

3、行业格局与发展现状

(1)行业格局

我国水表生产企业众多,但规模大多偏小,行业集中度较低且竞争充分,主要可分为以下4类:

近年来随着技术普及,能够生产智能水表的厂家逐步进入,原先以生产电子电路、嵌入式系统、通信与软件等产品的行业外企业,也利用自身独特优势,转型从事智能水表电子模块生产、软件产品开发、乃至智能水表整机及水务应用系统开发等业务,参与水表行业市场竞争。报告期内,市场仍呈现同质化的激烈竞争态势,但相较于前两年新进入者逐渐减少,且部分末端厂家开始逐步出清。水表具有长周期业务属性,要制造具有长期稳定性和计量精准性的高质量产品仍有较高难度。随着市场上的产品逐渐得到验证,良品驱逐劣品,产品价格也会逐渐趋于稳定。

随着水表行业逐渐向着智能水表及应用系统方面调整与转型,对水表企业跨行业知识的积累、多学科交叉应用的产品研发能力、综合采购能力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要求,技术壁垒和服务壁垒迅速提升。另一方面,智能水表较于传统水表的制造,对产品的质量、服务能力以及技术的选代升级要求也将更加严格,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尤为重要。企业需要依靠长期的计量技术积累、强劲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优质的服务和产品品质才能进一步脱颖而出,促使未来行业集中度提高。公司也正积极倡导并引导行业竞争态势向好有序良性竞争发展,构建良好的行业生态环境,促进水表产业健康发展。

(2)发展现状

新一代智能水表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正逐渐迈向成熟,传感技术(机电转换)、通信技术、边缘计算技术和电磁超声技术应用等方面都会引导和促进智能产品使用功能完善,并获得市场认可与接受。智能水表作为新时代供水智能化管理的重要终端设备,在不同的智慧水务场景下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行业和地方相继出台水务行业智慧化发展相关政策,以及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水务行业智慧化的发展。未来智慧水务将全面普及和提升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力推动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通过智能传感器技术强化设施系统感知能力,依托信息技术提升水务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借力“新基建”促进传统水务与智慧水务的融合。

因此,在万物互联的“新基建”时代,作为水表制造商,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运用,将新技术全面应用于水表制造,为供水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智慧水务解决方案则显得尤为重要。

4、市场供求状况及发展趋势探讨

在政策引导、技术与需求交集出现的背景下,水表产业升级趋势明朗,正向着智能硬件为基础的智慧水务整体解决方案调整与转型,市场模式也在随着发展逐步变化。

(1)综合性需求渐趋明显,对行业公司要求逐渐提高。随着管网漏损率考核的日趋严格,水司自我管理要求不断升级,对产品信息化、物联网与测控自动化、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需求逐渐增加。作为管网供水系统终端表计的智能水表产品,正在快速融入到水务自动抄表、水量监测、漏损监测乃至智慧供水的其他业务中。

(2)服务模式不断升级。水计量与人工水费抄收及管理方式正逐渐迈向智能化、信息化、系统化,水表企业将积极转型到系统层级服务上来。智能水表及配套软件的产品模式能够为水司现有的运营管理带来极大的便利,以其数据传递、交易结算等方面的优势,能够有效改善机械水表人工抄读效率低、抄录数据误差大、水司长期垫资运营等状况。尤其一线城市对于智能表计的改造趋势愈发明朗,同时报告期内行业进一步重视高品质供水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对适用于农村供水产品的重视程度也进一步提升。

(3)业务模式发生变化,集采比重逐步提升。随着智能表在产业中的进一步渗透,行业产品结构发生变化,收入确认周期更长的智能水表在整体产品结构中占比提升。同时,智能表在安装后需进一步调试确保运行平稳,因此客户要求以分期付款方式的项目也有所增加,从而拉长了行业的平均账期。另一方面,国内几个主要的集团化水司普遍采用集采招标(即总部集中采购)的方式进行供应商选取与水表采购,集采项目的规模通常更大、竞争也将更加激烈。

5、技术迭代及产品发展趋势探讨

我国表计行业目前已从传统机械水表逐步过渡到智能1.0水表和智能2.0水表并存的发展阶段,虽然电子水表投放市场已有多年时间,但受限于国内电子水表起步较晚、技术有待完善等因素影响,仍处在小面积使用的状态,未来需求是否会大规模释放仍有待验证。其中,小口径电子水表当前仍处于区域市场培育阶段,部分客户对于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仍有疑虑,亟待解决。报告期内受水司资金短缺、初装费政策等影响,小口径电子水表渗透率较低,增幅较慢,整体市场环境与推进速度不及预期。大口径电子水表得益于智慧水务普及与推动,尤其是DMA分区计量的普及,目前渗透率有较为明显的上升,“十三五”期间已有一定数量产品安装在供水管网上,在管网供水计量、用水贸易结算、分区计量与漏损监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远期看,电子水表仍然是未来发展方向,报告期内部分区域市场电子水表有明显集中增长趋势,整体市场对产品及试点区域关注度也逐步提高,相关厂家与行业在电子水表技术问题攻克上加大投入,积极突破。行业总体认为,目前电子水表在长期使用可靠性与稳定性上仍然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加以改进。电子水表在恶劣环境使用中较容易出现特性变化,以及其他应用层面等方面仍存在若干问题。

故目前水表的计量机构95%以上仍是机械构件,短期内仍要保持机械水表和电子水表同步发展,同时进一步优化电子水表计量性能。当技术稳定与成本控制后,电子水表将进入大规模放量时代。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1、经营范围:

公司为集合水计量产品、水务工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研发与制造的综合性企业。报告期内,公司继续聚焦智慧供水领域,在生产制造传统水流量计量产品的基础上,以智慧计量与营运为切入点,从事一系列智能水表为核心产品的各类智慧水务终端设备、智慧水务大数据服务系统与平台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并逐步向针对城市地下供水管网运行优化的各类软硬件及工程类整体解决方案服务业务迈进。具体板块如下:

(1)硬件终端制造板块:即水计量和相关管网设备及传感器的研发、生产、制造与销售。公司涵盖1,000多种型号,全系列民用、工业用冷、热机械水表、智能水表及多参数水表等,服务国内超过2,300家水务公司,出口8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主要包括:

机械水表计量、指示装置均为机械原理和结构的水表。

产品水表(NB-IoT/LoRa)、预付费IC卡表、光电直读远传水表等。

基于电子或电磁感应原理的测量传感器、信号处理单元和指示(显示)装置等组成的水表。

产品(又称“机械计量水表,具有高精度、低始动流量、低压电子水表”)损、无磨损的特点,适用于管网监测和DMA分区计量管理。

压力、流量数据监控仪:即用于采集汇总水表流量数据和管道压力数据。

噪声相关仪:用于管网漏损的检测和监测。

其他传感器及

设备预设参数设备每天定时采集管网噪声并上传平台,通过自研相关定位算法对漏损噪声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精确定位漏点的位置。

(2)智慧水务应用云平台板块:

智慧水务应用平台是基于SOA企业应用架构设计原则,建立统一的智慧水务系统应用平台,将水厂生产、管网运维、营销服务等业务信息深度整合,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水务运营的可视化、数字化和精细化管理。

目前,智慧水务应用平台主要包括:

抄收一体化平台:将集抄、营收、表务管理紧密结合,围绕每一台计量设备的系统性管理进行完整服务。该平台从每块表的采购入库开始,到旧表、坏表的换表入库,整个服役周期通过一个平台无缝管理,减少中间环节,提高管理、计费效率,是智慧水务重要组成部分。

管网在线监测预警系统:系统主要针对生产和管网运行环节产生的数据和运行过程进行监控,重点监测水质、流量、压力、液位及关键设备运行参数和视频监控,支持对物联网感知设备的监测报警及管网爆管、泄漏定位等功能。

管网漏损管理平台:以管网GIS、物联网设备数据采集、智能数据分析为基础,与收费、表务、调度及针对供水设施管理等系统的数据融合,结合管网漏损分析模型,对DMA分区计量进行管理和评估。基本功能包括DMA分区计量建立、计量区域漏损量、产销差计算分析,对供水管网独立计量区域的水量、水压、水质等重要参数进行监控,跟踪分析夜间最小流量变化趋势,及时评估和反馈计量区域漏损程度,定制经济长效的漏损控制策略。

供水管网水力模型:以管网拓扑结构为基础,应用水力学原理建立的数学模型。通过水力模型可以实时了解管网的流量、压力、流速、水质等工况。在管网规划设计、运行调度、供水安全可靠性等方面,应用水力模型可以进行现状评估和多场景分析,制定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

地理信息系统:以城市地理信息为基础,结合供水管网资产信息,构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建立以GIS地图为底座、业务管理需求为核心的综合展示平台和供水管网“一张图”,实现管网资产实时、历史信息与相应业务数据的可视化展示。

管网巡检系统:以管网空间、时间信息为基础,实现巡检计划的灵活规划和定制化,巡检任务的自动生成、派发和检查。结合移动端手持设备,实现对供水管网及附属设施的巡检、养护、维修的网格化、流程化、规范化,提高外业人员工作效率、保障外业服务安全和质量。

二次供水运行监控系统:利用物联网、大数据、GIS、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加强二次供水系统的运行监督,实现二次供水泵房远程监控和无人值守。系统实时监测水池(水箱)液位、水泵工况、压力/流量/水质等参数,实现机泵的优化运行、自动消毒、水龄控制、压力调控,保障二次供水系统稳定运行和水质安全,降低能耗。

此外,公司拥有“城市供排水智慧驾驶舱”——可视化决策平台、水表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营商环境优化系统(移动端)等多个系统和平台,满足客户在不同业务场景下的需求。

(3)工程服务方案板块:

公司提供城市供排水管道检测、评估和非开挖修复更新等工程解决方案。通过管道不停运带压检测诊断等技术,分析和识别输水管线运行风险,评估在役管道状态,根据管道不同状况和不同修复目的,合理选择结构性、半结构性的非开挖修复更新工艺,有助于改善供水水质,防止管道爆裂和泄漏,提高输水能力和使用寿命,寻求管道生命周期质量成本的最佳结合点,保障维护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

2、业务模式:

目前公司主要通过智能硬件终端制造形成收入、大数据服务平台保持客户粘性、管道工程服务形成闭环的业务模式,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提供专业化服务。公司持续推进自主创新,推动城市智慧供水管理工作进一步朝着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公司除表计类核心传统业务外,围绕新业务板块积极开展工作,各个项目有效推进并落地。硬件部分包括定位漏损的水压传感器、噪声传感器、水质传感器及一些通讯数据设备的研发优化;软件部分涵盖新一代宁水云智能化平台,用于整个管网中的终端设备分布、管网部署情况、运营情况等在线监测与智慧化管理;工程部分涵盖管网带压检测、非开挖修复等方案。

新业务板块仍以聚焦水司客户痛点需求为核心,现阶段主要针对城市地下供水管网的运行优化,包括区域内的管网漏损管控整体方案,长距离输水管线运行状况的智能监测、检测、诊断、预警,并通过算法和水力模型帮助客户提升运营效率。此外,公司提供非开挖修复的工程技术手段等,实现管道从头到尾运行优化、从监测到发现问题再到修复的全链条闭环解决方案服务模式。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作为水计量领域的领军企业,深耕供水计量与测量领域长达60余年,在品牌效应、营销服务、技术研发创新以及生产管控等多方面均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突出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并凭借在水务领域的厚植优势,朝着全领域、全方位的智慧水务整体方案迈进,成为完整具备智慧水务服务能力的综合集团企业。

1、品牌及先发优势

公司作为国内最早生产水表的制造商之一,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品牌质量稳固市场,并凭借齐全的产品规格以及稳定的产品品质取得了较高的市场地位,客户评价高。公司开展品牌差异化营销策略,打造高性价比辅助品牌,进军各级细分市场,响应客户差异化需求,与主品牌形成互补,全面满足市场发展需求。智能水表作为公司多年的主营业务以及成熟的研发产品,不断进行优化升级,荣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报告期内,公司成功入选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榜单,获得由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第五批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称号。

公司作为行业头部企业,具备充分的行业发展前瞻性。

公司作为中国计量协会水表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单位、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浙江省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是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者,起草行业“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纲要,公司的阶段性发展对整个行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2023年4月,公司牵头制定的中国计量协会水表行业团体标准T/CMASB145-2023《多参数智能水表通用技术要求》正式发布,并于2023年7月21日实施。2023年8月,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组织,公司提出并主持制定的团体标准T/CIMA0089-2023《多参数智能水表》获批发布,并于2023年12月28日起实施。

2、营销与服务优势

公司拥有长期积累的坚实的客户资源和完整的营销网络,公司的销售网点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与国内2,300多家水司及国际客户都建立了长期、稳定且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深入理解客户业务全流程。2024年2月,公司进一步优化销售体系组织架构,重新划分国内市场为十一个大区,覆盖主要内销区域,促进市场细分,加速业务拓展。在国际市场,公司是国内行业首家获得欧盟MID、美国NSF、英国UKCA等国际权威资质认证的表具企业,同时,公司于2024年4月获得国内首张水表MID认证证书。公司建立了健全的经销网络,产品远销80余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近两年智慧水务市场的快速发展,公司积极执行“广覆盖”市场策略,维护、扩大战略客户市场的同时,也兼顾中小客户的发展以及探索下沉领域的客户需求,使智能感知硬件的覆盖面做广做深。同时,公司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完善服务网点建设工作,紧密联系客户,提升全过程服务能力;打造客户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对服务人员的客户服务情况进行评估和监控,保障客户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服务优势。

3、技术创新与研发优势

公司搭建行业一流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及资源配置,具备能够自主创新的综合性技术优势。在进行自主研发的同时,公司还积极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协同。公司已与多家知名领先技术公司达成合作,共同研制智慧水务前沿技术,为布局未来智慧水务领域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公司凭借较强的研发能力,负责起草或参与制定了多项国家、行业标准,产品及技术,在行业内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为适应经营发展需要,公司逐步完善细化新业务板块。公司将子公司杭州云润100%股权转让至智慧水务全资子公司宁水科技,进一步完成技术资源整合,为未来公司业务研发板块整体性、高协同性保驾护航。报告期内成立“水务科技创新研究院”,新设“水务技术中心”,整合资源完善架构,开展前瞻性研究及技术储备。积极通过科技创新的力量,全面布局水务新业务领域,引领公司走出第二发展曲线。凭借坚实的研发基础以及超前的行业战略布局,公司能够快速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工艺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技术人才方面,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技术研发人员210人,研发团队在表计、智慧水务领域软硬件的研发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行业经验,为公司技术持续保持创新与研发优势打下基础。

此外,公司多年来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素质人才、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收购、成立、合作高技术企业,致力于研发未来3到5年的技术和产品。同时,公司继续推进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

另外,为引领产业全方位转型升级提供完备、标准化的技术指导,公司持续推进知识产权研发与申请工作。报告期内,公司共申请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等各类专利77件,申请软件著作权14件,取得型批证书22张,型评报告26份。

4、业务体系及生产管控优势

公司建立了完善的研发和供产销业务体系,能够做到快速研发、高自动化生产和及时维护。作为国内产能最大的水表制造企业,同时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和工艺经验。除通用性产品外,公司能够满足客户个性化定制需求,是国内产品种类最齐全的水表供应商之一。

公司生产工艺优、生产产能大、供应链体系完整,供应商管理能力强,可灵活适应外部环境,根据不同情况针对性调整,从而做到从成本、质量、交期和服务上在业内保持较高水准。公司以流程优化、组织架构适配、信息化全面推进为手段,构建基于数字化的高效生产运行体系。另外,公司所处区域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水表之都”宁波,周边配套资源齐全,具备健全且灵活的供应链体系。同时,公司产能弹性大,能不断通过调整生产布局、非核心环节委外等方式挖掘产能。

随着公司新的研发大楼与生产中心落成,加速落地自动化产线的建设,进一步扩大了公司主要产品产能,2023年公司配备产能已达1,400万台,智能表产能达460万台,产线灵活化、柔性化,生产能力与经营效率迈上了新的台阶。报告期内公司推进新老产线设备全面自动化改造,提升公司各主生产厂、子公司全产业链的高效利用率,快速释放产能需求,保障供应能力。此外,公司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合资公司布局产线,使产线更加灵活弹性,快速适应市场需求,实现生产计划的快速变化,在多地均可给与生产支撑。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789,198,828.01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5.0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31,262,704.86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86%;公司总资产2,275,658,935.60

元,较年初减少3.1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资产1,610,025,256.05元,较年初数增加5.01%。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智慧水务持续推进,为行业发展带来新契机

近年来智慧水务逐渐成为水务行业发展的热点,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政府对“智慧水务”建设予以大力支持,水利部先后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智慧水利建设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期间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实施方案》等多项指导意见,全面推进智慧水务建设。国家高度重视智慧水务发展是因为水务行业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最重要的城市基本服务行业之一,是城市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和经济资源基础。智慧水务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支撑内容,通过数据采集、无线网络、水质水压等在线监测设备实时感知城市供排水系统的运行状态,采用可视化的方式有机整合水务管理部门与供排水设施,形成“城市水务物联网”,并可将海量水务信息进行及时分析与处理,做出相应的处理结果辅助决策建议,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水务系统的整个生产、管理和服务流程,从而实现“智慧化”。

近两年智慧水务战略的实施,与公司提供的整体解决方案大方向高度契合,也为整个行业发展前景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同时,业内同行开始密集进入各大细分赛道,智慧水务已成为水务领域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在国家政策扶持、信息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下,中国水计量产业的发展将迎来一轮新的快速增长,智慧水务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未来行业发展潜力巨大。根据《智慧水务行业深度报告》数据显示,智慧水务的行业空间在千亿元以上,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未来将会出现爆发增长。

智慧水务领域的巨大潜力吸引同行企业纷纷进入,与此同时,除了水计量领域的企业以外,其他领域企业,例如以阿里、腾讯、华为、百度为代表的大厂也纷纷跨界水务行业,布局智慧水务建设,为传统水务赋能,形成了当下百花齐放的竞争格局。

从智慧水务的发展路径来看,市场主体必然是水务公司甚至大型水务集团等专业客户群体,这将对产品提出更为专业和合理的标准,对产品的长期使用和运维以及供应商更为全面的技术服务与综合性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从“购买软硬件产品”向“提供和购买服务”转变。随着市场向规模化、规范化、高品质、重服务的方向发展,领先的规模化厂商将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能力,完善销售渠道,探索并创新盈利模式,构建竞争壁垒。

2、供排水管网作为智慧水务实施基础,受到高度重视

供排水管网建设是水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对城市生活和生产用水流通网络有重要影响,也是智慧水务实现的基础。近几年供排水管道破损老化问题频发和人口增长对管网覆盖和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进入“十三五”后,国务院、住建部等多部门提出发展智能管网,实现城市地下管网的信息化管理和运行监控智能化。2024年3月,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表示,2024年将改造10万公里以上供水、排水等领域管网,管网改造规模将进一步提升,未来市场空间较大。

在实际行动上,各地政府都积极推动供排水管网项目的建设。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福建省发布的《深化生态省建设,打造美丽福建行动纲要(2021-2035年)》中均提出完善城市配套管网设施建设,全面开展市政排水管网错接混接改造和破损管网修复。目前供排水管网领域正在从传统的建设方式逐步向智能化、安全化方向转变,为行业带来了技术创新的机遇,受到了行业内外的关注,尤其在管网漏损和非开挖修复两个领域,在当下受到高度重视。

(1)管网漏损领域

1>管网漏损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我国城市和县城供水管网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公共供水普及率不断提升,但不少城市和县城供水管网漏损率仍然居高不下。管道老化和破损的现象逐渐增多,问题显露,根据住建部发布的《2022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城市公共供水管网的漏损水量为81.95亿立方米,平均漏损率为12.89%,部分城市管网漏损率高达20%以上,供水管网漏损情况严重,距离2025年预期的9%要求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除了难以估量的水资源浪费,管网漏损还会造成能源耗费和经济损失、水质污染、路面坍塌、地下水位上升等各种问题。为了避免管道破损导致的严重后果,近年来对于管网日常检查和维护的需求应运而生。

2>管网漏损空间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供排水管网建设也迅速发展。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化率逐年递增,2022年达到65.22%,较2021年提升0.5个百分点。地下管网建设方面,地下管道长度逐年增加,根据《2022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城市共有供水管网110.30万公里,排水管网(含雨水、污水、雨污合流管道)91.35万公里,对于管道的日常检查与维护以及漏损管理、漏损控制需求逐年增加。

3>公司聚焦路径

对于管网漏损问题来说,首先是发现漏损,其次是定位漏损,故管网压力监测和管网漏损监测定位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任务。在智慧水务应用方案中,智慧水务系统将通过压力变送器、液位变送器、温度变送器等传感设备实时监测管网多个关键节点的压力、流量、温度等状况,并通过NB-IoT、LoRa等通信网络将监测数据及时传送至数据监测中心进行分析,当管网出现压力值异常或漏损情况时,管网维护人员可通过数据监测中心获得管网信息并及时对管网进行维修维护。因此,对于真正能够解决管网漏损问题的智慧水务,就需要基础的硬件感知设备、通讯传输网络、分析算法模型以及后续的工程类维修技术等一整套系统性解决方案。针对管网漏损问题,公司从多个角度切入,形成了完善的解决方案。

①DMA分区计量

由于城市供水系统水量漏失的时空分布无法量化,漏损控制盲目性较高,导致管网漏损居高不下。公司提供管网DMA分区解决方案将管网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区域,通过对各个区域入流量与出流量及压力的监测,将城市整体漏损水量化整为零至各个小型区域内,按区域漏损率排名重点管控,能够及时发现管网供水异常,快速准确计量分区漏损水平,诊断区域漏损情况及原因,实现区域供水管网的网格化、长效化、精细化管理。

在原来的机械表时代,机械表的累积流量和人工抄读不在同一时间节点,数据没有可加和性和可分析性,无法与DMA分区计量产生连接与应用。智能水表改造后可实现自动读数,实时监测用户用水量,并将数据统一集抄后传输至数据采集终端。公司拥有的各类智能水表支撑DMA分区计量基础建设,是解决管网漏损问题的第一步。除了智能水表外,硬件方面,公司自主研发了管网漏损监测设备——噪声记录仪,锁定管网漏损的时空分布。在漏损严重的重点管控区域,安装噪声记录仪,进一步缩小漏损范围,确定漏损区域。

②管网压力管理

现代化、智能化的供水管网体系需要稳定的水压以维护正常供水,供水管网压力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城市供水安全,高效的管网压力管理成为了水务建设的必要内容。公司基于物联网平台的高效DMA监测和控制技术,能有效监测计量分区运行状况,监控压力管理,并根据监测情况进行调整,确保管网压力在安全有效范围内。同时,通过压力监测及时发现管网漏水,避免水资源浪费,为供水企业提供数据支持,优化供水调度,提高供水效率。此外,公司积极研发先进的供水管网智能化设备,如水表流量计、管网压力计、无线压力传感器等,全面实现供水管网智能化监控和管理。

③水力模型

当前智慧水务平台建设仍以数据展示功能为主,因水务专业技术壁垒的存在,互联网技术与水务工作尚未达到深入融合,数据分析、智能决策等功能的实现尚未达到预期。公司对下游客户业务流程的深入理解在解决此类痛点上拥有极大优势,目前已自主研发相关水力模型等,逐步完善新一代系统平台。

水力模型作为管网DMA分区、压力管理和漏损控制的重要工具,是以供水管网测绘数据为基础,通过数字化模型建立的管网仿真模拟系统,对比模拟与现场实测的流量、压力、水质等的监测数据来验证校核模型。公司的水力模型可以实现对当前管网的水力运行状态进行在线模拟、对管网的多工况进行延时模拟以及对管网未来的调度决策进行预案模拟,实现计算机辅助管理和辅助决策、节能降耗分析、事故预警、管网平差等管网管理专业功能,借助水力模型分析的工况,进而提出管网改造与优化方案。

除了上述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外,公司同时在探索多样化合作模式:包括软硬件采购、租赁、合同节水模式等。其中,合同节水是一种新型的市场化、商业化节水模式,公司通过合同方式集成先进技术,提供节水技术改造服务,建立长效节水管理机制,共同分享节水效益实现各方共赢。

(2)非开挖修复领域

1>非开挖修复现状

供排水管网是现代城市中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工程,管网破裂漏损会导致水资源浪费、水质污染、路面塌陷等问题,漏损破裂后急需采取相关技术使其使用功能恢复正常,即需要进行管道修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排水管道破损修复采用开挖后重新埋管的方法,开挖修复方法虽然施工简便。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地下管线复杂,城市道路的荷载越来越大,导致地下管道破裂修复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技术问题,同时对环境、交通及居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完善,非开挖铺管、修管和换管技术以其铺管速度快、效率高、不破坏环境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地下管线行业管理部门的青睐,非开挖修复技术也逐步运用到了市政工程中。

2>非开挖修复空间

管道修复技术主要是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老化出现的。城市给排水管道系统使用时间越长,结构老化、受到破坏的可能性越大。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地下管网修复市场规模持续增加。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地下管网修复市场规模约为198.16亿美元,主要分布在美国、欧洲和中国等管网比较发达的地区,其中,中国地下管网修复市场规模占比28.8%。

从市场规模来看,中国地下管网修复市场近年来规模持续上升,非开挖修复工程占比有所提升。根据智研咨询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地下管网修复行业市场规模约为375.39亿元,同比增长8.66%。其中非开挖修复工程市场规模26.95亿元,占比7.2%(相较于2014年的5.2%提升了2个百分点)。

3>公司聚焦路径

无论是传统计量业务,还是管网漏损控制业务,都是聚焦帮助客户发现、分析地下管网问题。公司在此基础上,逐步拓展管道非开挖修复领域,帮助客户发现问题后解决问题,提供完整解决方案,才真正形成闭环。

因此,公司主要聚焦供排水管网领域,提供城市供排水管道检测、评估和非开挖修复更新等工程解决方案。通过管道不停运带压检测诊断等技术,分析和识别输水管线运行风险,评估在役管道状态,根据管道不同状况和不同修复目的,合理选择结构性、半结构性的非开挖修复更新工艺。同时为进一步加强技术能力,公司收购了江苏城网补充供排水管网无损检测、非开挖修复等全新领域,并在多地开展项目落地。目前公司拥有多种给排水管道非开挖更生工法,其中柔性复合软管内衬法和局部修复法均采用国际领先品牌材料,提供强有力质量保障,有助于改善供水水质,防止管道爆裂和泄漏,提高输水能力和使用寿命。

3、公司紧密围绕战略目标,打造智慧水务发展新曲线

当前智慧水务发展建设仍处在探索阶段。一方面,受制于技术发展水平,智慧水务建设的各个关键环节仍有技术瓶颈有待突破,互联网技术与水务专业技术的融合有待加强;另一方面,智慧水务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底层基础的搭建需要有一定的积累和时间。

公司深耕水计量行业六十余年,尤其在渠道资源与技术能力上建造了坚实壁垒,以成为进入智慧水务领域的核心竞争优势。公司认为,要想最终实现“智慧”的效果,需深入了解水务公司日常运营流程,从底层硬件传感的铺设出发,充分收集各类参数,再针对各类供排水生产运营产生的实际问题,通过数据分析研究精准有效的算法,为水系统平台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最终提供相关的问题解决方案:

(1)智能终端布局

智能终端的应用是智慧水务整体架构搭建的基础和关键。通过智能终端的普及和应用,水量、水质、水压等水务工作中的关键数据指标得以批量采集和存储,避免了无法感知地下管网运行情况以及人工抄读引起的低效、错漏等问题。数据实时上传至平台为实现运行状况实时监控、异常报警等提供基础支撑。

截至目前,智能终端设备的渗透率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水质、水压等监测终端的普遍应用逐步得到重视,多参数测量终端逐步兴起,在未来的几年中,智能终端的应用和布局仍是主流。宁水集团拥有以智能水表为基础的各类硬件传感设备支撑智慧水务底层建设。

(2)智慧水务平台

平台是智慧水务建设的重要工具。基于智能终端数据采集,对海量数据(603138)进行分析整合,以平台形式进行展示,方便管理者作出相应处理和决策。

当前智慧水务平台建设仍以数据展示功能为主,因水务专业技术壁垒的存在,互联网技术与水务工作尚未达到深入融合,数据分析、智能决策等功能的实现尚未达到预期。公司对下游客户业务流程的深入理解在解决此类痛点上拥有极大优势,目前已自主研发相关水力模型等,逐步完善新一代系统平台。

(3)管网运维技术和服务

管网运行和运维是智慧水务建设的重要环节,公司当前技术主要涉及管网运行监控及管道修复更新。管网运行监控主要依赖于各类传感器采集关键数据,实现对管网的实时感知和运行状况监测;管道修复更新涉及管道清洗、非开挖修复等技术和服务。

近年来公司深度聚焦智慧水务领域,将城市供水管网的精细化运维管理作为核心业务,通过管网DMA分区计量和漏损控制、管道在线监测和预警、管道不停运带压检测、管道非开挖修复四个方面对供水管网核心问题进行全方位赋能。

长远来看,一方面公司将继续深耕计量领域,巩固传统优势,另一方面将不断加大对智慧水务领域的投入与拓展,开辟新的增长发展曲线。公司将“传统板块”与“新业务板块”共同发展,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构筑自身核心竞争能力,增强内生动力,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秉持“让每一滴水创造价值”的使命,带着“成为有价值的百年企业”的美好愿景,坚持“一业为主,做精做强”的经营方针,追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致力于成为完整具备智慧水务服务能力的综合集团企业。

公司近些年来不断完善战略管理工作。2023年,基于对外部市场环境判断,公司重新对所处行业发展态势、内部资源匹配与运行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与深度剖析,并为公司接下来的5年发展方向做了相关指引。着眼2023年公司的经营态势,结合外部的数据报告印证,公司滚动更新了2024年战略规划报告。

当前,行业环境仍然呈现高复杂性、严峻性,面临多重不确定性发展因素,同时市场竞争格局日益激烈,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结合公司的发展路径与行业的发展预判,从长远来看,公司坚持“三步走”战略路径不变,延续“领先者战略”的目标定位,做大做强核心主业,巩固行业龙头地位。

短期目标:公司仍然坚持专注于供水领域,作为智能终端制造商,将通过不断更新迭代新产品,助力水司实现从“机械产品”向“智能化产品”的方向发展,朝着芯片集成化、结构简单化、板载等系列产品进一步升级等趋势演进。

中期目标: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拓宽业务面,提供供水管网整体智能化解决方案,以实现高效用水、安全供水,推动公司从传统制造企业向“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型发展。

长期目标:公司业务领域将逐步覆盖整个水务领域,包括原水、制水、供水、排(污)水,帮助水务公司实现全领域的智能化管理,成为完整具备智慧水务全领域服务能力的综合集团企业。

在此基础上,公司结合内外部发展形势,继续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路,并确立了2024年“练内功,稳主业,赋新能”的经营发展方向。基于此,公司深度围绕“两大市场”作为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方面,持续加强对表计核心业务的重视程度,以扎实的内功稳住“存量市场”基本盘。另一方面,在“增量市场”寻求突破,赋能创新发展,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开辟企业新的增长发展曲线。

(三)经营计划

基于当前整体发展环境,公司仍然面临一个复杂性程度较高的市场环境,竞争也愈加激烈。2024年预计外部环境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因素,但同时2023年出台了多项关于农村供水、城镇改造用表、高品质供水等政策,部分政策已落实到多地地方政府,对公司发展而言存在一定利好,因此公司对未来发展仍有信心。据此,公司继续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路,2024年以“练内功,稳主业,赋新能”作为经营发展方向。具体来看,公司部署以下经营计划:

1、市场营销策略

公司将精准把握客户需求,深化渠道建设、强化核心客户管理,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为客户提供更匹配、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以巩固市场占有率。优化海外市场布局,细化完善系统化的外销产品架构,延长海外市场销售深度。强化售后服务体系建设,一方面提升全过程服务能力,不断优化网点建设扩大响应布局;另一方面加强专业化服务培训体系,大幅提高公司的服务响应力、提升服务质量与客户满意度。

2、技术研发策略

公司将充分结合市场需求做好技术研判,针对性地做出技术与性能提升,加快在研产品的开发进程,并做好技术管理的规范工作。加大合作开发产品的投入力度,快速满足各种海外差异化需求。积极发挥“两大研究院”的技术架构优势,做好公司研发创新的“双轮驱动”。

3、生产供应策略

公司以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为核心,构建数字化生产运营体系,完善新老厂区产能布局,有效整合生产资源,强化智能制造生产能力。优化供应链体系,全面提升供应链的能力与素质,持续降低采购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同时,加强全过程质量管控,做好行业产品质量的示范标杆。

4、管理支撑策略

公司以提升整体运营效率为核心,通过信息化改造、标准化建设,提供各业务模块的资源支持;做好全面预算管理,优化成本管控体系。推进薪酬考核机制改革,提升人均效率与精细化管理水平,同时深化人力资源机制改革,加强关键核心人才的引进与培育持续深化推进企业文化的建设落实工作。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宏观经济波动的风险

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城市供水领域,其景气程度与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在宏观经济向好的年度,国家基础投资不断增加带来行业的景气程度亦较高。若未来宏观经济增速持续趋缓、宏观经济出现较大波动,将给公司产品的市场需求带来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始终实施国内外市场并举的市场营销战略。于国内市场,公司持续巩固行业领先地位,充分发挥在品牌、信誉、质量及技术上的优势,通过建设并持续优化区域营销服务中心,打造高效的销售服务网络,提高固有市场的占有率和新市场的渗透率。于国际市场,公司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产品线及积累的技术和制造经验,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扩大公司在全球的影响力,以此来削弱宏观经济波动可能对公司带来的不利影响。

2、国家产业政策变动风险

公司为集合水计量产品、工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研发与制造的综合性企业,产品主要应用于自来水公司、房地产公司、物业公司、大型工矿企业及事业单位。随着国家一户一表工程、节能减排、新型城镇化建设、智慧城市、阶梯水价、互联网的应用,水管理部门为方便监测与控制,提高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对智能化计量仪表及系统的需求日益增多。但是如果未来国家产业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如大型政府专项改造结束,导致下游行业需求量增长速度放缓,可能对公司的快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一方面,公司在加大对智能水表研发投入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传统机械水表性能和质量的持续改进,机械水表依旧是公司稳定的收入来源,使得公司能够将产业政策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另一方面,公司积极开拓国内水务新市场与国外的智能水表市场,从而进一步减弱产业政策带来的风险。

3、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公司产品的主要原材料为金属表壳、密封装置、连接件和电子元器件等,报告期内的材料成本占主营业务成本比例较高,若未来原材料价格发生大幅上涨,或者产品的技术革新导致新型原材料价格较现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公司无法及时将此风险向下游转移,将面临原材料成本上升,从而导致毛利率下降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改进生产工艺降低原材料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此外在采购环节,密切关注主要原材料价格走势,及时调整原材料采购计划,积极引入淘汰机制和竞争机制,拓宽采购渠道,增强议价能力,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在研发端,不断对产品进行优化设计,采取国产化原料开发逐步替代。

4、人民币升值风险

公司凭借产品质量优势,已成为国内重要的水表出口商。由于公司对外销售主要以外币结算,其中又以美元为主要结算货币,因此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对公司损益影响较大。主要体现为自签订境外销售订单至该订单款项收汇之日,期间人民币升值导致营业收入及净利润的减少。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规避人民币升值风险,公司可能面临盈利能力受汇率波动影响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在与国外客户签订合同的同时力求缩短回款周期,并加强对外销应收账款的催讨力度。此外还与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客户签订了以人民币为结算货币的合同,从而规避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风险。

5、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价格波动的风险

政策扶持、技术成熟、产业升级等利好因素给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由于产品技术壁垒不高,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产品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鉴于行业基本处于充分竞争态势,公司产品价格不具备明显优势,可能面临价格波动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同时利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进一步提供智能化增值服务,拓展产品价值空间,以先进技术和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公司着力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工作,攻关产品优化技术点,降低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以应对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

6、应收账款风险

近年来,行业项目回款周期发生一定变化,尤其智能表在安装后需要进一步调试确保平稳运行,因此要求分期付款的客户逐渐增多,从而拉长了行业平均账期。同时,报告期内,受宏观环境影响,部分地方财政紧缺,对收入确认周期产生一定影响。综合以上原因,公司可能面临部分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或无法收回的风险,从而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严格实施应收账款管控,形成常态化管控机制,提升风险意识。加大应收账款清收力度,动态评估应收账款风险,分类施策,针对性采取发送催款函、上门催收、通过司法程序催收等措施维护公司合法权益。

7、技术攻关风险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各领域快速渗透,使得水务行业的传统运营与管理模式的变革及新型业务模式的创新成为可能。水务数字化建设的大幕已经全面拉开,新产品、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同时需要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这对公司技术研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一直走在行业研发前列,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填补行业空白,在此产品研发过程中可能会有技术攻关的风险。

应对措施:一方面,公司搭建行业出色的研发体系,具备自主创新的综合性技术,同时引进专家团队、国内外高素质人才、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进一步完善研发团队与架构,优化各项技术资源与创新体系,储备技术力量,不断自主研发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公司采取与国内外知名领先技术公司进行合作、收购等方式,共同进行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在智能水表、智慧水务等领域打下坚实基础。

8、不可控因素造成市场波动

报告期内,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加剧中国资本外流风险,经济下行风险增大;地缘政治冲突也没有缓和,在贸易、技术、人权等领域,美国和欧盟等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了更多的制裁和限制措施。受地缘政治博弈加剧和汇率变动较大等因素,可能对公司相关地区业务带来冲击,特别是对海外相关地区的物流安全以及当地招投标开展节奏产生影响。

应对措施:由于水表产品属于民生工业产品,不可抗力会导致公司生产和经营略有滞缓,但并不会直接导致公司持续经营发生重大变化,行业总体发展逻辑也不会因此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公司将持续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变化,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加强动态化管理应对风险。公司努力在与客户的支付条款上进行改动,通过缩短账期或者预付款的方式降低风险,并对发出货物进行承保,从而降低货物在物流上可能遇到的损失。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