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科技工作总结与2007年计划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3-28 15:57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2006年科技工作总结与2007年计划  
索 引 号:014109496/2006-00014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市科技局  
生成日期:2007-01-12   公开日期:2008-03-24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2006年科技工作总结与2007年计划  
 
 
 
2006年科技工作总结与2007年计划  

常州市科技工作2006年总结和2007年计划

 

市科技局

 

2007112日)

 

一、2006年全市科技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6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省、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中心,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努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纵深部署科技创新工作

成功组织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为贯彻落实国家、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把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五大建设”的首要任务,到2015年初步建成创新型城市。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了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建设创新型城市推进大会,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常州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到2020年远景目标》、和《关于“十一五”科技创新五大工程的实施意见》,从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环境、目标考核和组织保障等方面部署了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金坛市、溧阳市、武进区和新北区也先后召开大会,切实把建设创新型城市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

科技创新政策环境逐步完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之后,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支持科技创新的40条政策意见。围绕贯彻落实省、市科技政策,市科技局牵头制订市涉外研发机构资助办法、产学研合作项目补助等20个方面的实施细则,加大了宣传培训力度,专门组织召开科技政策新闻发布会及7场科技政策培训,超过1000家企业参加的政策培训。各项科技政策得到落实,目前88家企业的168个项目完成技术开发费登记备案,总投入5.17亿元;纳米透明隔热材料等2个产品进入全省首批16个政府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中;高新技术企业奖励2750万元、省级以上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0家单位奖励360万元、23家省级以上各类技术标准研制奖励580万元、品牌奖励782万元、专利申请补助145万元、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奖励25万元、2家外商投资研发机构奖励20万元,财政累计兑现科技奖励4750万元。

科技创新五大工程正式启动实施。启动了以培育科技创新企业为核心,以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为抓手,以实施科技创新项目为重点,以吸引、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优化创新环境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五大工程”。目前,已认定并培育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20家。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15个、重点科技创新项目100个,向海内外发布了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办法和招聘公告。

科技创新氛围不断优化。邀请了省科技厅王厅长到市委中心组做报告、国家科技部高新司王力处长来常作《关于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暨相关科技政策解读》报告会。成功举办了国际现代设计与制造高层论坛、常州院士家乡行、在常全国人大代表视察科技创新工作、钟楼区“科技创新活动月”等活动。加强面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创新宣传,范燕青书记、王伟成市长亲自带领全市50多家重点企业赴广州、深圳、山东等地高新技术企业学习,武进区开展了22“创新与发展”系列培训,有效地提高了企业家科技创新意识。加强媒体宣传活动,配合省科技创新采风团和网络媒体“富民优先江苏行”来常等宣传活动,与市宣传部联合开展“百名创新人才,百家创业企业”系列宣传活动,在全市上下形成了有利于科技创新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以开放配置科技资源为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大院名校引进工作取得突破通过多方努力,116日,我市和中科院在科教城正式签约建立“中国科学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标志着我市与中科院已从以前由单个地方企业与研究所的点对点合作,发展到以政府为主导、以中科院为技术源头的全面合作,将形成多学科多领域的1+N中心模式。同时引进的还有中科院常州中心智能机械、数控技术、应用化学、聚酯新材料、光固化基础与新材料、反光材料、信息材料、能源环保等8个分中心。成立了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与东南大学的全面合作开始实质启动,为增强我市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技术支持。

产学研对接活动全面开展。围绕装备制造、新材料、三药等优势产业,先后与中科院、北京化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大学等3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组织了2006中科院科技成果(常州)展示洽谈会、武进科技经贸洽谈会、高新区汽车及零配件产业产学研洽谈会等大型产学研活动12次,签订了“地铁站台屏蔽门控制监控系统开发”等科技合作项目300多项,建成晨光涂料、华钛等产学研合作基地与示范企业15家。

科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增新科、同大等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启动了江苏省“十一五”重点研发机构建设项目“中国科学院常州先进装备制造技术创新中心—现代设计与制造中心”,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培育省级技术中心3个、省工程研究技术中心3个、工程研究中心1个,新建市级技术中心1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2,这些机构成为我市企业和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常州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正式挂牌成立,114个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服务能力和水平上有了较快提高。

对外科技合作取得新进展。加大俄罗斯、独联体国家原创技术和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引进了“常州国际焊接技术研究中心”等6个对俄合作项目,成立“中俄联合精细石油化工重点实验室”。围绕我市特色产业基地发展,组织以产业链招商为主的“法国世界原料药展”等赴境外产业交流与合作、专题招商引资团组13个,举办生物科学、CDM国际清洁生产机制等学术讲座5。对外科技合作机制不断创新,建立了清华大学常州国际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中日中小企业经济合作平台、国际现代设计中心和中俄科技合作创业园等4个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为我市引进国外技术和人才提供通道。

(三)以实施科技计划项目为抓手,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科技项目推动创新工作。全市科技三项经费累计达1.9亿元,其中市本级科技项目442项、下达经费1.12亿元,市级科技项目已完成投入5.2亿,新增销售收入21亿,申请专利193件。共申报省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576项,截止到年底,立项191,争取上级科技经费1.25亿元,其中工业科技攻关和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数、经费数位列全省第一。“光信息材料用钛茂型可见光引发剂的研制”等一批国家863、科技支撑计划通过评审,进入公示阶段。

重点科技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我市在研的9个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进展良好,到2006年底,9个项目将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0.82亿元、利税3.88亿元,创汇1.65亿美元。获得专利授权19项、软件著作权5项、新药证书8项、获得技术标准10项(其中国家标准5项)。北大众志国产网络计算机围绕企业信息化、电子政务、数字化酒店、中小学远程教育、新农村建设等信息化建设需求,在软、硬件方面加大研发力度,销售超过了1.5万台。

特色产业基地不断发展围绕软件、“三药”科技、轨道交通车辆及部件、新型涂料、输变电设备、新材料等6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实施市级科技项目196项下达科技经费3178万元。其中6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720亿元,同比增长28.6%,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预计350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25%。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武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预计共完成技工贸收入1250亿元,工业产值898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06亿元,预计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29%。

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取得新进展新增省级钟楼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至此,全市有7个科技创业孵化器(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1家),已建有创业孵化面积33万平方米,孵化毕业企业150多家,在孵企业500多家,南大紫金等一批毕业企业已成长为具较强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常州天合光能公司成为第二家在纽交所挂牌交易的中国民营企业,成功募集资金近1亿美元。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超额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三倍增”年度目标,去年全市新增省高新技术企业58家、累计达395家,新增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7家、累计达41家,新增双密企业3家,累计达23家,新增高新技术产品190只,累计达1408只。认定市民营科技企业95家,累计达69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预计达1276亿元,增长36%,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9%,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预计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500亿元,增长36.4%,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5.7%。

(四)以实施技术集成示范为中心,加快推进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

重点农业科技项目收到明显成效。科技部 “丰产高效集成与示范”项目取得阶段成果,经过测产,全面达到并超过攻关方亩产800公斤、核心试验方亩产700公斤的目标。茶林果等2个农业专项集中了全市近40个农业企业、园区,其中有机稻米专项已在全市建立百亩生产基地4个,总面积达到800亩以上,1家生产基地和1家加工企业已经通过有机论证, 4家生产基地已经进入有机论证转换期,平均每亩单季效益达3000元。茶林果专项实施总面积达1.2万亩,收益达8000/亩,有效带动农民增收。

农业新品种引试工作进展顺利。引进楸树等绿化苗木新品种30多个以上,形成了详细的繁育、养护操作规程;引试了江黄颡等特种水产新品种10多个,开展相关配套技术的研究。在设施农业方面,建设了智能化控温、控湿、控光的现代化温室,培养了荷兰凤梨新品种20多个,开展北美彩色树种组培繁殖技术研究,建立了较完善的组培繁殖系统,形成规模化生产。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应用现代高新技术、工业装备开发茶叶深加工新产品,开发了乌龙茶、低咖啡因茶等茶叶制品。开展果蔬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应用,在干菜加工上取得初步成果。

农业创新载体建设不断增强。建设了常州市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等14家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面积13900多亩,辐射面积达到19万亩。认定了“常州市康乐农牧有限公司”35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对“常州市优质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家涉农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支持力度,仅“常州市优质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就吸纳硕士以上研究生12名,并开始建设花卉林木组培、微生物应用研究等重点实验室。

农村信息化工作初见成效。加快推进金坛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国家级星火学校建设,开展农技110、农业科技远程教育系统建设,已经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5000人次,创业培训450人次。建设信息化专业市场和专业村,以应用国产网络计算机(NC)为基础,选择产业特色鲜明的武进夏溪花木市场和章庄村,开展信息化示范,构建了局域农业信息网,制作专业网站,开展网上培训、网上教学、网上销售等工作。

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取得成效实施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工程骨修复颅骨缺损畸形”、“单克隆抗体”等一批涉及安全、环保、卫生、新药创制等社会发展科技项目。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建了首家市重点实验室“常州市医学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地震防灾抗震指挥中心的新技术集成应用推广示范取得成效。“城市管理与公众服务综合信息系统”和“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响应系统”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中期验收。

(五)以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开发为核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增长1-11月份,全市专利申请量达3133件、授权1352件,预计全年专利申请量将超过3400件,授权超过1500件。专利质量不断提高,3133件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达572件,占18.25%组织20项专利成果转化实施项目,其中重大项目3项,上上电缆等企业专利产业化率达到100%。全市实施专利产业化项目产生效益20亿元以上

知识产权区域试点工作成效显著。树立以点带面、层层推进的知识产权区域试点工作理念,抓好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知识产权示范县(市、区)和专利试点乡镇3个层面的试点工作。目前试点城市工作顺利通过验收,正在积极争取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市。武进区、金坛市、溧阳市先后通过省区域试点并通过验收成为“江苏省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市”,新北区又被省列为“知识产权试点区”。大力开展乡镇知识产权试点工作,首批确定9家专利试点乡镇全部通过验收,涌现出溧城、孟河、五星、礼嘉等5个专利申请超百件的乡镇。

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不断建立和完善。以特色产业基地和辖市区特色行业知识产权工作为重点,建立涂料、轨道交通、三药等领域专利技术战略分析平台和江苏工业学院专利信息平台。“佰腾网”建设区域性专利专题数据库10个,企业个性化专利数据库65个,服务企业500家,数据库信息总量达到1714万多条。

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宣传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开展了“保护知识产权、打击侵权盗版”等大型知识产权宣传与培训工作,收到了良好成效。加大对涉及专利权、商标权、版权等违法行为的联合行政执法力度,先后与工商、版权部门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建立了一支市、辖市区、乡镇三级比较完善的专利行政执法网络。与工商局、版权局配合,共同推进我市正版正货承诺推进计划的实施,首批企业22家。全年立案处理专利侵权案件。全年共处理专利纠纷案16件,结案15件。

(六)以科技管理和作风建设为抓手,科技系统自身建设再上新台阶

科技系统建设得到高度重视。宁、钟楼、戚区等辖区区委区政府对科技工作高度重视。天宁和钟楼区科技局从合署办公的发改局中调整出来,进行单独设置,并且明确职能、调整和补充了科技工作力量,其中钟楼区科技局的编制还增加5个名额;戚区科技局也新任了专职科技局长来加强科技工作。

科技计划管理创新取得新进展计划管理作为开展科技工作的基础,目前正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的指南发布、项目受理、专家评审、讨论立项、合同签订、绩效评价和全过程信息化管理都在“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下不断完善、规范,同时按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要求,进一步提高科技计划管理水平。

反腐倡廉工作体系基本确立。一年来,科技系统认真贯彻省、市有关纪检监察工作文件精神和要求,制订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及责任分解意见、机关作风建设整改措施及责任分解意见。开展了“提升服务能力,推动科技创新”为主题的机关作风建设专项行动,举行了行风监督员座谈会,与局机关中层干部、事业单位负责人签订了廉政承诺书。修改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加大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的行政监察力度,纪检监察工作全程跟踪,严格操作规程,确保科技项目实施的公平公正公开。

2007年全市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

2007年是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的重要一年,是我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实施推向纵深的关键之年,是全面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三倍增”的攻坚之年。全市科技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为重点,开放配置国内外科技资源,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五大工程”,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引领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技服务。主要目标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17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35%;全市R&D投入占GDP的比重1.6%以上;开展重大产学研活动10次,实施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100项,引进国内研发机构20家;专利申请量达到3500件,其中发明专利300件。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今年全市科技工作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实施科技创新“五大工程”,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探索建立创新型城市工作机制。加快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向各市、区、各部门的延伸。制定“常州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方案”,明确常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纲要及目标任务把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各项指标要求和时序进度,全面分解落实,制订详细的工作措施,确保各项工作按时保质完成。加快建立健全上下联动、覆盖全社会的创新工作体系。

实施创新企业培育工程。新认定创新型试点企业2530家,使试点企业总数达到50家左右,提供“绿色通道”支持,在科技项目立项、产学研联合、国际化、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创新型试点企业的内涵和规模。

实施创新项目带动工程。围绕省、市科技发展规划,组织实施特色产业科技等7个市级科技专项和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等100个重点项目,鼓励支持企业更多地承担省和国家的重点项目,重点培育能体现国家、省水平的高新技术产品群。

实施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加快中科院常州中心建设,新建一批企业技术、工程中心,增强创新能力。完善提升高新区创业中心等3个国家级、1个省级创业平台建设。引导辖市区及民营资本创建一批科技创业孵化器。加快科技成果转移平台建设,建立产学研合作交流机制,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重点支持30个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建“一站两中心”20家。

实施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工程。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组织实施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实行公开招标,引进35名领军型创业人才及其团队,引进和培养20-30名高层次创新人才。有计划地组织对科技型企业家及科技人员的能力培训。充分发挥创新创业人才在整合科技资源、组织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核心作用。

开展创新环境优化工程。认真落实好国60、省50、市40条政策措施,特别是我市40条支持科技创新政策意见,鼓励有条件的辖市区出台支持科技创新的区域性政策,用政策推动创新资源整合,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推动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成果转化和政策享受的主体,切实推进做强企业,做大产业。

(二)实施高新技术“三倍增”计划,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质态优化

超额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三倍增”计划。围绕电子信息及软件、先进装备制造、“三药”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全市高新技术产品达到 1500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家,民营科技企业达到700家,力争到三季度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700亿元,全年超额完成目标,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35

推进高新区“二次创业”。以园区建设为主体,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境保护产业和三药产业等高新技术领域,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通过高新区建区十五周年系列活动,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公司、科研机构和技术管理团队,加快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发展,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

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组织输变电产业等申报国家特色产业基地,使我市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达到8家。按照“凝练优势、突出重点、品牌战略、集成创新”的原则,提高现有特色产业基地贡献率,实现工业总产值800亿元。

加快传统产业高新化。通过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试点、示范,国产网络计算机的推广应用和纺织、化工、机械行业缩短工艺流程等新技术应用,加快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

(三)实施四项农业科技计划,支持新农村建设

实施农业科技重点计划,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以加快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成果应用、普及设施农业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线,实施重点农业科技项目2025项,推进优势产业规模化。继续加强与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科技合作力度,鼓励开展关键共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举办农业科技对接活动,引进农业技术成果。

实施载体建设计划,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新增23家农业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新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3家,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园区走特色化专业化道路,加强考核,优胜劣汰,园区总数保持在15家左右。新增农业高新技术企业25家,充分发挥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带动作用,使其成为农业科技创新、高新技术应用和带动农民致富的主体

实施新农村建设计划,显著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改善农民生产环境。开展农村社区生活废水处理、饮用水安全、节能节电等技术研究与示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开展农村社区信息化试点示范,改善农村信息环境。

实施信息化培训计划,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全面实施星火培训工程,运用现场培训、远程教育等方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5000人次,创业培训500人次,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乡土科技人才。建立我市特色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引导农产品结构调整、规避种养殖风险、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

(四)加快可持续发展领域科技进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推进公共卫生科技工作。围绕影响人民健康的危重疾病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实施传染性疾病、危重疾病、常见多发病的快速检测等卫生科技项目50项。实施“三药”科技项目15项,重点推进“三药”新药创制及产业化。

推进公共安全科技工作。重点进行食品安全监控与检测、安全生产与社会安全、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尤其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中的应用,推进科技强警工作,提高公共安全管理水平。

推进公共环境科技工作。开展废水有机毒物去除与控制、微污染水体修复、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关键技术应用与示范,努力解决一些比较突出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推进公共服务科技工作。加大信息技术在教育、旅游、物流、市场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示范;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技术研究和应用;推进科普事业,抓好常州市科普教育基地的管理,推进“学科学技术、做现代农民、建文明家园”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普活动;支持对创建和谐社会具有显著推动作用的社会事业类其他科技项目。

(五)开放配置科技资源,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推进科教城建设。加强中科院常州中心和南大、东大常州研究院的建设,建成智能机械、数控技术、能源环保等分中心和实验室。加强经、科、教结合的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建成现代设计制造中心。加大引进力度,落实科教城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大院名所入驻科教城。

推进与名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依托重点骨干企业,加强产学研联合,加强合作研发机构建设,新增20家中试基地和合作示范企业。大力引进科技成果来常州转化及产业化,新增合作项目100项以上。大力引进专家人才,与我市科技型企业开展合作研发和课题研究,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以“俄罗斯中国年”为契机,继续加强对俄合作,依托轨道交通、三药、汽车零部件等特色产业领域,积极开展对欧美、日本等的交流合作,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组织重点活动5-8场,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以国际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为目标的载体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各类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建立与日本国北九州市、俄罗斯萨马兰州等的政府间科技经济合作的工作机制。

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组织实施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计划,以科技资源集成共建和开放共享为目标,促进科技中介机构特色业务和服务能力建设,创建科技中介服务品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为我市企业的科技创新创业提供有效服务。

(六)加强知识产权开发和保护,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知识产权培训和宣传。做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人员、企业知识产权明白人、中介机构代理人等三支队伍的相关法律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努力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人员业务水平,全年培训1000人次以上;加强与报纸、电视等媒体合作,做好案例分析,切实做好知识产权宣传工作;抓好“4.26”等重大活动的开展,让全市各层面了解知识产权工作,全面提升知识产权意识。

实施知识产权计划。实施专利转化实施计划项目40项,其中重大项目10项,推动全市专利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计划,促进更多的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工作,形成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施中介机构扶持计划,加强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建设,为我市知识产权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做好专利行政执法工作的基础上,在武进和溧阳等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好联合执法行动。筹建常州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援助中心,为我市相关主体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援助服务。实行专利行政执法专家咨询办法,确保行政执法高效、公平、公正。积极参与长三角专利行政执法协作机制。

(七)加强科技基础工作,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氛围

加大科技投入。继续做好向上争取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好国家、省、市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为向上争取打下坚实基础。争取常州承担更多的国家、省重点科技计划。加快发展创业投资,推进市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建设。

开展“两创”工作。全面落实国家科技部关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的各项指标,组织申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力争再次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行列。金坛、溧阳也力争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在完成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的基础上,争创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市。

组织系列科技活动。组织好中科院成果展示洽谈会、高新技术产业工作会议、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推进会、先进装备制造研讨会、领军型归国创新创业人才项目签约仪式、知识产权工作会、国际科技招商活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汇报会、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作会、创新政策落实情况发布会等科技活动。

加强科技管理。加强全市科技工作目标管理,建立全市重点科技工作目标、重要指标季报和督查制度。抓好科技项目的组织申报,建立项目备选库和重点项目跟踪管理制度,定期召开项目督查和推进会,对列入市重点的项目以及对各辖市区科技项目的投量、投向、实施进度、获上级立项数、支持经费数、结题数等进行综合考评

加强科技宣传。会同市有关部门继续加大“创新、创业、创优”典型宣传力度。组织新闻单位宣传各地重要科技活动、重大科技成果、重点科技功臣,大力营造重视科技、支持创新的社会氛围。

加强科技统计。要更加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成效等科技统计工作,尤其是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例,要鼓励大中型企业重视研发创新、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同时加强与统计局的联系协作,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企业统计人员培训,客观真实地把企业研发投入反映到统计报表中去。


下载本信息公开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