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原创 肖央也没能留住观众…备受欢迎的扫黑题材电视网剧,为何拍成电影就不吃香了?
首页 资讯 影视 原创 肖央也没能留住观众…备受欢迎的扫黑题材电视网剧,为何拍成电影就不吃香了?

原创 肖央也没能留住观众…备受欢迎的扫黑题材电视网剧,为何拍成电影就不吃香了?

【版权申明:本文为@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违者必究!】

端午档票房大盘扑街,其中《扫黑·决不放弃》作为原本从类型、阵容来说最有卖相的一部,也表现孱弱。

三天端午假期内票房仅6864万,截至6月14日上映一周刚刚突破1.3亿,最终成绩预计将止步2亿左右……对于这部被期待为“档期领头羊”的主旋律犯罪大片来说,如此营收无疑令市场观察者失望、令片方失意。

类型和阵容都不差,但却意外失败

《扫黑·决不放弃》之所以事前被看好,一是因为阵容不弱:导演五百执掌过同题材热剧《扫黑风暴》;主演是中生演技派肖央 实力派余皑磊 年轻流量范丞丞,搭配合理,还有很多熟脸配角助阵。太高的不比,这阵容放在几部端午新片中,绝对算是能打的。

然后,是因为“扫黑”本身的类型红利。该题材近几年在影视两栖蔚为流行,既能切合人民群众对清朗风气的期盼,也能提供大尺度犯罪、社政阴暗面揭露、悬疑、正反派角色魅力等类型快感,受众覆盖面也比较广。

虽然在扫黑作品中,剧集在大热作品的产出上领先于电影,但扫黑电影的成绩也并不差。

2023年的国庆档冠军《坚如磐石》超13亿的成绩不用说,2021年阵容不算太强的《扫黑·决战》票房也能突破4亿,且网络播放量极高;2022年的《扫黑行动》,更是顶着糟糕档期和极低评分还收获1.74亿票房,这都说明了扫黑题材院线片的群众基础。

然而对于在2022年5月就已杀青的《扫黑·决不放弃》而言,这些过往成功过的秘密失效了大半。观众对扫黑题材的热情快速冷却,类型光环褪去,使得影片自身的硬伤显得更加刺眼——有些是因为不可抗的限制,属于“非战之罪”,但编剧和导演自身也出了太多问题。

相当多观众的实际感受,是平庸、套路、不严密,还有“电视剧化”。缺乏明确、必要的看点,被市场冷落,也就不奇怪了。

造成这种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

类型红利消散,老套且体量不足以支撑架构

作为因应特殊时代需求而兴盛的商业主旋律片种,扫黑影视吸收了千禧年之交写实犯罪和官场题材作品的某些要素,但又需要承载更加鲜明的价值导向,故而形成了英雄主角、黑势力、腐败体制内保护伞、上级空降督导组四角行动者的经典叙事:主角在督导组的帮助下,剿灭“大黑”和“大伞”。

编剧为了提高作品辨识度,可以编出各种各样的花式“大尺度”罪恶,也可以加人物、加情节、加关系线,但无论怎么加,怎么置换身份(包括人物的变色、反转),怎么调配各方戏份占比(如是侧重正还是邪恶,“黑”还是“伞”),在基本的叙事框架方面,自由度还是相对较低。

经过几年来大小荧幕的的扫黑题材轰炸,观众对这套公式叙事自然有所疲倦。再加上坊间对该题材作品中的种种刻意,比如督导组总是“天降大老爷”、正义最终必压倒黑暗等等惯例,以及改情节、改台词等人为扭曲,也一直有意见。另外从心理上讲,“正义荡清黑暗”所制造的爽感、痛快感,对观众的情绪价值也在下降。

所以,要是《扫黑·决不放弃》端上来的还是老一套,观众有什么理由花钱买单呢?

没有新鲜感就罢了,关键是《扫黑·决不放弃》作为一部套公式生成的“标准件”扫黑电影,套得还不圆融。

主角李南北(肖央 饰)是有理想信念的刑警队长,但并非伟光正楷模,从形象到性格,都有圆滑、小市民、懦弱的一面,是典型的“微瑕英雄”,这样的设定更真实,也有利于发展人物弧光;

黑势力的终极保护伞是他的发小、警局副局长段毅(余皑磊)。这是为了形成人物对照组,邪与正,失足与坚守,同源殊途的兄弟做出不同的选择,更丰富了“不忘初心,坚守正义”的内涵。

以这对“正邪双雄”的人物关系为起点,《扫黑·决不放弃》像完形填空一样补完了该有的一切情节人物:官商勾结嫁祸普通好人的矿难,良家被权势摧毁的苦楚,两位官员的权色腐败,主角面对的糖衣炮弹……

电影通过一步步的悬疑解密,让观众发现小鬼后面还有阎王,揭开了一个全景式的黑暗网络,再由主角将它捣毁。

如果把这个框架抻成20集以上的电视剧,作为《扫黑风暴》的续集或姊妹篇,以上的编剧思路都没毛病——两部作品有许多相似之处:怎么看怎么像的叙事流程,根据真实耸动大案改编的罪恶,中青刑警搭配,主角的起起伏伏,等等。

但问题就在于,《扫黑·决不放弃》是一部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

无论是大多数作品都是剧集的五百导演,还是写惯了剧集的两位署名编剧,似乎都对一个关键点缺乏认识:扫黑题材的全景式特征,和院线电影有限的叙事容量之间存在天然冲突。

于是我们就看见了种种权宜、敷衍、赶场式的情节推进。随便举几个例子:毫无城府、一看就是坏人的市长,明显是为了提高叙事效率才早早对观众摊明牌;“机械降神”摔下来的雕像,强行帮助主角破获水泥埋尸案;主角被包围,小弟断了手,但没有拍清楚如何脱身,就莫名其妙在下一场已经干翻了所有反派,堪比超级英雄,十分糊弄观众……

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部扫黑电视剧的精剪回顾呢。

当然,篇幅不足不止使影片的情节逻辑跳跃崩坏,也很不利于构建丰满、可信、感人的人物和情感线。

李南北和段毅先共同说相声、后一起投身警界的前史,二人师父的过往,李南北和局长有如父子的关系,犯罪网络十几年来的业务、罪恶,这些内容都还埋在叙事的冰山之下。

然而影片呈现在水面之上的,只是支离破碎的精编精缩,虽然偶有表演闪光,但观众还是既不能充分和正反派共情,也没有体会到影片叙事的圆融、丰满。

想想《狂飙》是如何不吝笔墨地拍安欣的正义、艰辛、起落,拍高启强的发家、鼎盛和衰亡,拍正反派之间一唱三叹、令人唏嘘的复杂关系,如何用三个年份将深刻、悲苦的时间感和命运感传递给观众……

这都需要长篇小说式的“大河叙事”,而很难在中篇小说式的电影叙事中完成。再加上影片的取舍不清,自然浮皮潦草。

但这也不代表扫黑电影玩全景式叙事一定是死局。反观《扫黑·决战》“好看”的关键,就在于张颂文和金世佳所饰演的两个角色间极致畸形的兄弟关系,够疯、够野,甚至还有些变态的恶趣味,相比之下,《扫黑·决不放弃》着力写的这条“兄弟”关系线,太四平八稳、太没记忆点了。

成片是如此潦草保守,预告片中剪出的那句“这回力度不一样了”,也显得虚张声势、十分讽刺:这部扫黑电影,不还是跟毫无辨识度的片名一样,毫无新意吗?

再有,成片中多处口型对不上的修改痕迹,证人指证局长是保护伞的“玩笑”,也都令人浮想联翩。也不知道以上提到的这么多问题,审查尺度要背几分锅呢?也很难求证了。

院线电影千万不能有电视剧感

最后,再说一下电影呈现“电视剧质感”的问题。

前面说过《扫黑·决不放弃》剧本建构、铺陈的思路都完全是电视剧化的,这或许可以归结为编剧创作惯性没扭过来。

但影片在视听思维方面的“电视剧味”也同样浓重,最典型的就是被害平民刘小满(杨皓宇 饰)自杀后,大放歌曲的MV式煽情,完全拉低了电影的“质感”。这不是片中其他看上去“电影化”的动作场面能弥补的。只能说五百导演还算不上一名优秀的“电影导演”。

不光《扫黑》,其实近些年来,观众对一部院线电影“电视剧味”的批评越来越常见了。

单就过去一年里,受到此类批评的代表就有谍战片《刀尖》,仙侠古偶电影《花千骨》,以及上个月才上映的警匪片《三叉戟》——好巧不巧,三部都是拍过反响不错的剧版的长篇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原著故事容量大,导致电影面铺得太大,剧情赶过场,已成为此类“电视剧味电影”除视听语言外的另一通病。

《扫黑·决不放弃》虽没有原著,但有可以对标的电视剧姊妹篇《扫黑风暴》,所以毛病也大差不差。

扫黑题材已被剧集充分消费,原样转移转到电影上,若没有像《坚如磐石》那样绝对电影化的视觉风格,只是像《扫黑·决不放弃》一样平庸,很容易显得“自降身价”。

一旦某部电影被认为有“电视剧味”,就很容易成为一个致命的劝退标签。因为,观众并不想花数倍金钱、浪费时间和精力再去看一遍“重复的低配版”。

除此之外,过于电视剧化的《扫黑·决不放弃》票房不利,是不是也有扫黑题材的受众偏中高龄,和影院观众重合度较差的影响呢?

在媒介内容如此多元、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院线电影创作者若不能对“影”和“视”间的差异有更敏感的体察,凸显自身媒介内容和风格的独特性,就很难占住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毕竟,影院的主流受众——年轻人,最需要的就是新鲜、刺激、“不一样”。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尚雯婕冲榜《歌手》失败!01年女孩张钰琪惨遭淘汰
下一篇
原创 《歌手》汪苏泷我看你是真想走了?尚雯婕张钰琪惨遭淘汰

评论

共 0 条评论